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网站新闻 > 教育新闻 >  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全部采用“部编本”

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全部采用“部编本”

发布时间:2017-08-07 09:42:06   作者:  来源:吉和网  浏览:   【】【】【

长春中小学家长注意 语文教材“大换血”文言文比例大增

学生群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语文学习的三大老虎,文言文名列榜首!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你怕什么,它来什么!这不,权威消息这几天终于发布了:

从9月新学期开始,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全部采用“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

此次“部编本”语文课本变化很大: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比起以前的人教版,小学段1-6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课本里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有人专业人士经过考证发现: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100多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下学期,正在上中小学的孩子们将“幸运”地邂逅语文教材百年来的第七次大换血!

什么是“部编本”教材?

“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这一版教材以语文学科为例,课文选篇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适当兼顾时代性。据“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介绍,之所以要编“部编本”,是因为现有的“一纲多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编本”想起到示范作用。

“部编本”教材是怎么编写出来的?

新教材中的语文教材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以往教材编制都由出版社来实施,最多也就一两年。“部编本”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交给教育部。

“部编本”教材有哪些变化

传统篇目增多

语文教材不仅书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传统文化的篇目也也大大增加。小学6个年级的古诗文总数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0余篇,增幅达80%。古诗文的文体也更趋多样化,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倡导亲子阅读

新教材对家长提出最大的“要求”莫过于“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把亲子阅读编入教材,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这种编排不仅有利于能很好地推动全民阅读,还非常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但这一栏目的效果还要看家长的配合度。

侧重阅读、综合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未来,对于语文的学习,老师们或会注重课程方面的整合和改变,将会引导孩子们进行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更符合对孩子全面能力的培养目标。

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 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要把个人的阅读偏好搁置起来,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名著的魅力;还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网友热议

正方

观点

网友:文言文传承了5000年的智慧,大幅度地增加非常有必要。

网友:文言文,精绝而优美,寥寥几个字就可以刻画宏伟篇章,让人浮想联翩!

网友:文言文能带给人音韵感、画面感、立体感、美感,所以被称为“雅言”。先文后语,现在之所以能够看懂几千年中国人的文字,就是因为一直用的是文言,强烈支持!

反方

观点

网友:语文除了爱国,还是工具。如果有文化价值的文章,可以翻译成现代文章,一样可以学习价值。

网友:大幅度地增加文言文是变相增加学生负担,毫无必要。如果想传授古代文言文的知识、思想和精神,可以传授翻译后的白话文。不要走极端增加学生负担。

网友:语文教学中增加文言比重无可厚非,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所有提倡白话的、所有用白话创作出伟大作品的、所有制定白话语言规范的学者、作家、语文工作者无一例外,都有着深厚的文言文功底。

家长该怎么做呢?

1、在7月至9月份的暑假过渡期间,不妨让孩子先和这些变化接触一下,可以从网上各大书店、本地的新华书店、图书馆借一些或者买一些相关的书籍。事先缓冲一下,可以避免开学后面对新课本不知多措的慌乱。

2. 家长可以适当的让孩子把这些古诗词、经典著作,每天读起来,先从声音上对这些古文音律、对仗、韵律美的认可,习惯养好了,读的多了,达到背诵的地步,开学后便会先行一步。

3. 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习惯需要培养,习惯之后潜意识里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以后的读书、学习就像每天呼吸一样自然,岂不是好事。

老师又该怎么做呢?

例如针对教学中如何落实名著导读,老师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1、这两项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

一是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

二是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重在由学生个人按计划专注阅读,运用批注、笔记等形式记录阅读体验、阅读发现,定时和小组成员交流、探讨,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保留读书成果,形成个人读书档案。

2、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

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就必须以兴趣为先导。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来设计读书活动,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读书活动真正有兴趣。

3、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

阅读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口头报告、小组朗诵、论文宣讲、现场表演、微电影、多媒介演绎等,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意,自由选择。阅读分享的主体自然应该是学生,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分享的机会;

二是要能够在分享中发现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引导分享由浅入深,使分享能够渐入佳境;

三是要善于适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来带动、激发、提升学生。

4、名著导读教学不应“用力过猛”

为防止名著导读教学中出现“用力过猛”的现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名著导读的关键是读,要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让学生海量地阅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

快速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