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网站新闻 > 教育新闻 >  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人

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人

发布时间:2014-10-24 09:13:33   作者:  来源:吉和网  浏览:   【】【】【

据预测,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面对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难”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

马上进入11月,校园宣讲会以及校园招聘会也将接踵而至,手捧简历的毕业生们正在漫漫求职路上做着最后的冲刺。今日开始,本报将推出“就业季”系列稿件,走进那些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多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更多应聘信息和应聘技巧。

又到了“招聘季”,大学生就业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一边是大学生求职连连受挫,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大学生如何选择专业,在应聘时获得青睐?成为社会最关心的话题。

“海投”简历回复寥寥无几

我省首场招聘会21日-23日在五所高校举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下手,占先机”是大学毕业生们的求职准则之一。早在一个月之前,学生们便开始制作求职简历,关注各类招聘信息。

“学校招聘网站、校内网以及同学之间的信息共享,是我们获得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今天我投出去的求职简历就有10份,但只有两家企业回复了我。”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学生小刘说。

小刘的同学小吴说,由于电子版求职简历投放起来方便快捷,因此撒网式海量投放简历,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时很普遍的做法。“我有一位高中同学在一所普本,从大三就开始去招聘会求职,光是简历就投了50多家公司,到最后只有两家公司给她面试的机会。如果再找不到工作,那她就会变成往届生,找工作更难,因为许多公司只招应届生。”

普本院校毕业生成“夹心层”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2014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7.2万人。据统计,截至8月底总体初次就业率为83.59%,其中,研究生80.74%,本科生84.97%,高职高专生81.43%。

相关部门分析表示,从就业专业看,理工类专业仍占需求主体,财贸金融、IT、地产、现代服务业需求增加,农林、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稳定,师范类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就业难,归根结底就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省内一高校多年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多的本科院校都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主,但劳动力市场最紧缺的是技术型人才。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一个白领岗位常常成百上千的人竞争,而一个技术型的工作却鲜有人问津。这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尤其尴尬,在用人单位眼中,普遍将其视为“夹心层”,常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大学生薪酬期望明显下降

记者在招聘会上发现,不少应聘的大学生对岗位不是太挑剔,基本薪水期望值大都在2500元左右,而对于工作岗位都希望留在长春市。

“我觉得刚参加工作,五险一金,工资应在2500元以上我可以接受。”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小林说。而已经在新闻出版行业工作两年的小吴目前的工资才达到2500元,他无奈地说:“我妈妈现在退休的工资都比我多。比起潇洒的学生时代,毕业后的日子才真是无奈,除了吃穿住行后,能保持‘月光’已经算是很好了。”而他现在仍时不时需要父母的“救济”。

网上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90后”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2443元,比去年增加了324元。而“90后”期望的平均起薪为2606元,仅与实际相差163元,而2013年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相差391元。

高校把招聘会“搬进”校园

10月份以来,大学生进入了求职的高峰期。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安全就业,10月21日-23日,吉林省教育厅主办的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当起了“红娘”。随后,我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月活动将于11月全面启动,多所高校把招聘会“搬进”校园,活动期间将举办综合类、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外语类、高职高专类等多场大中型现场招聘会。

我省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表示,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尽量以校园招聘会形式为主,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总的想法就是整合我们省的高校资源,发挥高校专业不同、影响力不同这样的特点,要以中小型、分科类、分专业,多组织这样的市场。反馈比较好、成功率比较高,企业也比较满意,以后中小型的招聘会应该是市场的主要形式,而且高校校园市场是招聘的主渠道。”郑志宏说。

选择专业不能只看就业率

10月13日,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2012年、2013年)全国和各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我省有10个专业进入“黑名单”,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美术学、动画这10个专业成为就业“老大难”。

长春理工大学就业处贾老师认为,就业率低与学生专业水平与市场需求脱节有关,存在供需结构矛盾。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全国和各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对报考志愿、考生人生规划无疑是有帮助的,但考生和家长是否就可以直接依据这些数据来挑选所谓的“热门”专业呢?“相关的数据也只是作为一种参考,并不能代表4年之后的就业趋势。”贾老师认为,选择专业要结合自身兴趣、专业实力强弱、职业理想以及职业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不能只看就业率,更不要盲目跟风。

“就业难”需各方合力破解

针对“就业难”的情况,我省教育专家赵士英认为,出现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用人单位,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很多企业招人倾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这让很多普本大学和民办本科学生无法公平竞争。其次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还有就是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其实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宽容一些,把目光看长远一些。也许应届毕业生一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但只要他们有良好的素质,有很好的知识的基础,就是可以打造的。”赵士英说。

“大学生本身要有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积极寻找实习机会,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积累工作经验。”赵士英表示,长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道,必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高教改革为重点,同时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多方合力创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快速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