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课程真的有用吗?
广义的早教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目的是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侧重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在语言、智力、艺术、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位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课程都用是全英文教学,让孩子从小接触英语,对以后的发展包括出国都是有好处的,而该机构的教师也都要求有留学背景或英语8级,“有的还有口译资格证呢!”该工作人员不无骄傲地说。
记者随后问该工作人员,是否可以看授课教师的证书?教学效果如何体现?该工作人员又说:“这么小的孩子,课程还是以玩为主、寓教于乐,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与同龄不上早教的相比,效果肯定是有的……。” 一位培训教师告诉记者,以0-2岁儿童课程为例,课程基本是“亲子式”的,“我们的课程是量身打造的,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思维训练,促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大感知系统的发育和体格发育。”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早教机构的教材资料都是抄袭或模仿的,一些游戏的设置也大同小异。虽然打着一些教育理念的幌子,但课程设置根本不适合0—3岁的儿童,更谈不上专业认证和理论知识。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宝宝2岁,在一次早教课上,一位老师举着一本书,指着其中一个书法作品说,“这是某某的作品”。老师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孩子记忆能力以及视觉能力,但作为家长,他非常不理解,“这么小的孩子,连字都不认识,上课能坐着不动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记得住呢?况且书法作品不都是白纸黑字吗?”
“我孩子上了个思维训练班,但不知道效果在哪里?”一位妈妈直言不讳地说,“上了三周课,我发现这个课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不哭,哄孩子。”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赵雨林表示,缺乏具有客观立场的专业人士的咨询指导,家长的选择往往是靠感觉、随大流,当然也更容易被那些以营销见长的早教机构俘虏。事实上,大多数早教机构为了让家长“看得见效果”,采取了很多违背教育原则的训练方法。很多做法不仅耽误了孩子智商,也损伤了孩子的情商。
但调查中,记者却发现,在培训标准和课程设置方面,早教机构往往缺乏统一规范。不少“有名”的早教机构说,自己机构的培训内容和教材设计是由美国、欧洲著名教育机构编纂的,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又是否适合中国孩子呢?无从查证。
一些家长告诉记者,在某些早教机构中,教课的老师之前还是咨询人员,过几天就摇身一变开始讲课了,“听说有的老师只是参加几天短期培训后,就开始上岗。教育质量能保证吗?”一些教育专家不无担心,“市场无序竞争,很容易让早教变质。”
随后,记者以应聘者身份向北京某早教机构工作人员询问应聘早教教师的条件,得到的答复多是“大专或以上学历,幼教或英语专业优先,有无工作经验均可”、“没关系,录取后公司会组织统一培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据悉,目前国内还没有早教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早教机构的教师一般只持有幼师资格证书,有些人则什么证书都没有。虽然教师上岗前需要经过相关培训,但因为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仍难保证每位早教教师都具备从业素质和能力。
另一方面,早教机构该由谁监管呢?以北京为例,记者致电几家区教委咨询相关情况,其中,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北京,如果属于有营业执照、通过工商部门注册的早教机构,应咨询工商部门;记者随后拨打了北京市工商部门投诉电话12315,客服告诉记者,他们只能通过签订的合同协调解决问题,如果反映早教价格过高等问题,请拨打发改委价格部门电话。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也曾反映过早教机构的收费问题,但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价格也只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