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小学老师网上征集品德课自编教材
23岁的小学老师李诺(化名),是长春市一所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老师,这几天,她在网上发帖,征集教材意见,“按照教材大纲,课程已经结束,我想给孩子多上几节内容充实有意义的自编课。”
求助
需要更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我的课堂上孩子不需要带书,内容完全用PPT。由于我觉得现在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实际,所以,我正在设计属于这个课堂的教材,关于道德、关于人之所以为人、关于这个国家和社会,希望我的课堂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李诺说,自己上过的几堂自编课,学生反映还不错,“不脱离教材大纲,只是换一种讲课的方式,主题不变,但内容不同。”
“但我自己的阅历想法有限,所以想集思广益,让大家帮我出出主意。”李诺表示,可以是思想道德、心理上的内容,也可以是生活常识,要可操作性强,跟生活关系密切,而且形式要简洁。
在李诺发布征集的这几天,有热心网友给她提供了一个PPT,“内容挺好的,讲阳光心态,但是过于丰富的色彩和动态插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坐在最后排的学生也看不清楚,所以会借鉴其中的内容,画面就用不上了。”
“我也问过孩子们想听什么课,很多都说想听三国演义或者明朝的故事。”李诺说,自己并没有采纳这些建议,可以利用课堂上的5分钟到10分钟讲一讲历史故事,但如果全讲历史故事,就失去这门课的意义了。
起因
不想让学习禁锢在教材中
李诺说,之所以想到增加教材外的内容,是因为在她上课时,发现教材的一些语言或案例离学生们的生活远,不易被理解。她举例说,有一节课是讲勤俭节约,但把冰箱、彩电等现在看起来很普通的家电还说成是“四大件”,而孩子不觉得这些有多贵重。还有一节课,是让孩子了解我们的祖国,教材上通过举例子,由几个不同年代的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来说明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但有些名词对于6年级的孩子来讲,既遥远又陌生。
一位家长在看过孩子的教材后说:“比如书里一位老奶奶讲述‘土改’前后的变化,但‘土改’对6年级的孩子来说,就很陌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基础。其实,完全可以用更贴近孩子心智和生活的故事来讲述。”
震惊
“辕门立木”是有钱没地方花?
李诺在教学的过程中,意识到现在的孩子和想象中的不同。“他们既懂得太多又懂得太少。”李诺举了一个例子,“在一节有关诚信的课上,我讲了‘辕门立木’的故事。说的是商鞅变法时为了取得人们信任,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围观的人不相信,没人敢去尝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当我问孩子们想到了什么?有孩子说,觉得商鞅有钱没地方花。”
“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想法让我很震惊。”李诺说,孩子的想法应该天真单纯。“我教的科目属于副科,和主科相比很容易被忽视。说实话,现在的孩子学习成绩、课外特长都没得说,但是缺失了一些东西。有些时候思想挺成熟,心智不成熟,容易造成认知偏差。我想通过我的课,让孩子了解点儿最基本的常识,对社会、对道德最基本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尝试
让学生模拟部长
李诺换了一个教学思路:让每个学生模拟国家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让他们自己去查资料、找事例,了解这个部门的工作范畴和内容,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变化,“等到上课时,同学们一起讨论发言,给别的同学讲述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大家既有兴趣,又能轻松地掌握这些知识。”
昨天上午,李诺就上了一堂这样的课。第一个被提问的是“教育部长”,“我们教育部顾名思义,就是管教育的。咱们上小学、中学、大学……都是教育部的管辖范围。我们学什么,课本上有什么也都归教育部管。”“小部长”陈述起自己的部门职责有条不紊,笃定自信。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才整理出来的,“有些名词儿我都不懂,就问爸爸妈妈,他们给我讲了好多内容。”
随着一个一个同学的积极发言,一节课很快过去。“有意思!”“没有发上言,下次一定要发言。”学生们对这节课评价很高。李诺说:“我教十几个班,虽然不是每个班级都这么积极活跃,但很高兴不少学生喜欢我的课,也能积极参与其中。我想这个过程,不仅能学到有意思的课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心,觉得学习是一门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