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中生喜欢玩“模拟联合国”
“模联”的全名叫“模拟联合国”,英文缩写“MUN”,指模仿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的会议。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
“我初中刚毕业,已经考入吉大附中高中部了,上了高一后,我就会参加学校的‘模联’社团。”刘温馨是一个“准高一”的小女生,模样很文静,但说起自己喜欢的“模联”来有点儿情不自禁、滔滔不绝。
“模联”论坛还没开始,刘温馨就开始极力“挽留”东亚记者,一定要听听这场介绍“模联”的论坛,听听她的偶像、曾经参加过“模联”国际大赛的孟繁濛学姐眼中的模联是怎样的一番精彩。
“模联”始于上世纪50年代
9时30分左右,“模联”论坛开讲了。论坛的主讲者是吉大附中高中部高一学生孟繁濛。孟繁濛一登上讲台就在黑板上写下3个字母“MUN”,开始娓娓道出“模联”的缘起。
孟繁濛向同学们介绍说,“模拟联合国”是世界各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哈佛大学。参赛代表模拟国家外交官,就国际局势和热点话题,在模拟的联合国议事厅中展开讨论,形成决议草案,并进行投票表决。
“我自己非常热衷‘模联’活动,去年冬天还去了一趟美国,参加了‘常青藤模联大赛’,所以能成为这次论坛的主讲人,带来一些国际大赛经验和故事,在论坛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想出国留学的也热衷“模联”
今年只有15岁的孟繁濛在上高一的时候就加入了学校的“模联”社团,面对台下的听众们,她侃侃而谈,表现了出色的公开发言能力。
“这都是参加‘模联’活动锻炼出来的,我觉得它能激发出学习潜能,还能培养领袖气质。”孟繁濛说,今年8月份她将升入高二,但她的高二将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一所公立中学度过。能够在高中就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孟繁濛说她从“模联”中培养出的能力得到了国外学校的认可,且在她身边,很多有出国留学打算的同学都开始热衷“模联”活动。
通过“模联”拓宽视野
吉大附中“模联”活动的负责老师蔡一凡说,“模拟联合国”活动自2008年以后,长春市的中学生才逐渐接触到,直到近两年,才在学生们中兴起。“孩子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能拓宽视野。我举个例子,像碳交易、食品安全、水战争、国际贸易战、碳排放量,这些国际上的热词都是‘模联’活动的议题。”蔡一凡说,“模联”活动在促进学生们对于当前重大国际议题了解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公开发言和辩论的能力,解决冲突、求同存异的能力。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名牌大学和香港高校在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都会让一组考生就一个议题自由讨论,从而选出那些心理素质好、沟通应对能力强以及思想活跃、有领导才能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同学。很多孩子就是想通过‘模联’这样的社团锻炼和培养出自己的各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