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网站新闻 > 本地新闻 >  长春一少年为逃父母的管教迷恋网络

长春一少年为逃父母的管教迷恋网络

发布时间:2012-08-04 08:30:33   作者:  来源:新文化报  浏览:   【】【】【
品学兼优的学生迷上网络

  李浩今年上高二,开学上高三。在初中二年级之前,这个帅小伙一直都品学兼优,在长春市一所重点学校读初中,长得文质彬彬。家里有工厂,条件优越,家中独子,是父母和亲戚的骄傲。

  “我对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李浩的母亲张女士说,李浩班级的学生家庭条件都不错,每日零花钱很多,但是她和李浩的父亲为了让李浩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天最多只给他20块钱,也从来不给他买贵的衣服,为此李浩受到过同学的冷眼相看。

  “这些都只是小事。”李浩的姑姑说,导致李浩上网的主要原因是,如果李浩成绩排出前五名,李浩的父母便会严厉指责。每日李浩放学,除了学习,几乎不允许做别的。

  上初中后,李浩成绩开始下降,父母的管教也随之变得更严,初中二年级开始,李浩不像以前那样放学就回家,开始以补习等各种借口晚回家,被母亲在网吧找到后,情况并没有收敛,李浩索性不接电话,很少与父母沟通,放学便钻进网吧,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差,甚至常常逃学去网吧玩。

  学不进去产生辍学念头

  情况持续到今年暑假,李浩突然跟父母说,自己不想读书了。这个决定把李浩的父母吓了一跳,“从放暑假开始,每天都泡在网吧玩游戏。”张女士想了很多办法,带李浩去旅行,看故宫、看长城、去西湖。“这些东西,他好像一点兴趣没有。”张女士说。

  对于自己的情况,李浩并不愿意和记者多说,只说自己没有网瘾,只是没啥干的,学习现在跟不上,学不下去。对于将来的打算,李浩沉默不语,半晌才说,“再说吧。”李浩曾对自己的姑姑说,自己上网吧是因为不想在家听父母训斥。

  团体活动可帮助摆脱网瘾

  记者就网瘾一事咨询了吉林大学的心理学老师丁建略,丁老师说,大多数沉溺于网络的少年都对生命中的“正业”,例如学习,有一些为难、排斥、逃避的情绪。这些孩子大都相对聪颖,在某些方面曾经有过优秀的经历,比如曾经学习好,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挫败了,于是开始接受不了现状而选择在网络上沉迷,李浩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丁老师表示,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多巴胺是大脑里的快乐元素,当人感觉到快乐的时候,就是这种快乐元素分泌的结果。李浩在上网的时候觉得很快乐,因为他的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些多巴胺替代了本来应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多巴胺。一边是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学习,一边是随时可以上手的网络游戏,李浩自然选择了网络游戏,并逐渐成瘾。

  丁老师表示,只要通过团体活动的训练方式,就能改变李浩对网络的多巴胺依赖模式,从而进行治愈。

快速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