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牛人雕刻“清明上河图”
巴广洲今年已60岁,却精神抖擞,作起画来更是运“笔”如神,这里的“笔”当然不是普通的笔,而是巴广洲自己特制的刻刀。他用这刻刀在特制的椴木胶合板上刻画祖国大好山河,极富神韵。
30多年前,巴广洲还是一个小木匠,靠做手工活赚钱,那时候他接触最多的就是烫画,用电烙铁在家具上烫出图案来。烫画的图案大多是结构简单、样式单一的山水画,几年后就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巴广洲那时候开始琢磨创新,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去卖家具的地方瞅瞅。一次途经哈尔滨,巴广洲照例到当地的家具行,结果被一位王姓师傅家里的雕刻壁画迷住了,“我看到那栩栩如生的壁画,说啥也挪不动脚了,人家问我需要什么我也不回答。”巴广洲说,看了又看,他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可人家说什么也不收徒弟。“当时接近中午了,我硬是把王师傅拉到饭店吃一顿,好吃好喝招待。”回忆起拜师的经过,巴广洲乐了,他说师傅也是实惠人,酒过三巡之后,便让自己当了学徒。他在那里学了10多天,熟悉了制作流程便返回家乡,临走时,王师傅赠他一套工具并嘱咐他好好练习。
《清明上河图》耗时俩月
在巴广洲的房间里,记者看到了五幅1米×2米的巨大雕刻壁画。其中两幅《清明上河图》、两幅《马到成功》、一幅《醉八仙》。巴广洲说,这一幅《清明上河图》是他作品中最花心思和工夫的,整幅画耗时两个月之久。别看篇幅不大,细看上去,单是一座桥上就刻有100多个神态不同的人物,让人拍案叫绝。而《马到成功》、《醉八仙》从设计到完成,也耗时不少。“刻这些壁画时最重要的就是进入一个境界,有时候我是真的废寝忘食了,为了达到细节的立体感,我总工作到深夜。”巴广洲说,做雕刻壁画首先要在椴木胶合板上打砂质,然后在上面喷底漆两遍,底漆一般都是棕色的,这样会使壁画更有古蕴,接着就可以用刻刀在上面刻画了,最后再喷面漆,一幅作品就完成了。对于人物、动物的动态和神态等有难度的地方,巴广洲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他有一把自制的U形刻刀,这刀对于难度系数高的细节,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