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生晒开销单:毕业季比平时高二倍
长春的大学生的“毕业成本”有多少?昨天,3位长春的大学生向记者“晒”出了他们的毕业季花销清单。
毕业季花销清单
从5月1日开始,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大四毕业生刘湃走进了毕业季。纷繁的毕业活动使刘湃的日程安排紧张起来,同时他也发现,他的钱总是花得特别快。“钱包总是刚被填满,马上就空了。”
“原本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是800元,平均每周200元,可是这个月,我每周都会严重超支。”出乎意料的超支,使从来都不记账的刘湃,开始在心里盘算起了因由。
以下是刘湃上周从周一到周六的毕业活动账单:
周一:寝室聚餐,然后去KTV唱歌,AA制,掏了100元。
周二:和系里的几个哥们儿吃饭,我作东,花了300多元。
周三:连着聚了两天,有点累,在寝室“猫”了一天。
周四:要上班了,买了身西装,还有皮鞋,花了1300元。
周五:自驾去双阳湖水库野外烧烤,借了台车,买吃的、用的,还有加油的钱,算在一起,大家AA制,我拿了100多块钱。
周六:兜里没钱了,哪都没去。
合计:1800元。
“这周是我这个月以来,最平常不过的一周。”刘湃回头算了一下,五月是毕业季的第一个月,他已经花掉了3000多元,是以往的3倍之多。“六月我们班还要组织毕业旅行,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此外,刘湃说,听上届的学长说,离校的时候,有些家住长春本地的同学,还要送关系比较好的家在外地的同学上车,“这又是一笔花销,送一个同学的时候,要打车、买吃的,一次就要几十元,要是送十几个同学的话,就要几百元。”
迎接毕业季,攒起“小金库”
吉林大学的大四毕业生徐洋和同学们的毕业季还未开始,但是,她已经为即将到来的毕业季做好了经济预算。
“大约从六月开始,就正式进入毕业状态了。”徐洋计算,以寝室为单位的聚餐,每周一次,AA制,每次70元;全班性质的散伙饭,一次,AA制,100元;毕业旅行,如果去长春附近的景点玩,每人150元;寝室几个人计划去大连,参加旅行团的话每人应该是700元;毕业前期要参加面试,随后就是参加工作,为此要买两件套装,两双高跟鞋,可能需要1500元。
“全部算下来,在六月份这一个月里,用在毕业活动上的支出,可能需要2800元。”这笔支出对于徐洋来说,是不小的数目,所以她在两个月前就开始未雨绸缪,攒起了“小金库”。
因为毕业季,成了“月光族”
“每到临近毕业的时候,毕业生们花的钱都要比平常多不少。”郭旭是2010年从长春师范学院毕业的,对于毕业季的开销,他深有感触。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将他曾经的毕业季花销情况“晒”了出来,给现在的毕业生们做参考。
郭旭说,他毕业的时候,大约每周一次聚餐,每次4个人左右,每次花费100元;全班吃散伙饭,100元;送同学毕业礼物,他选择的都是长春特色的书籍和明信片,共400元;毕业旅行去了吉林和哈尔滨,两次共用去1000元。
“当时,我已经找到了工作,在试用期阶段,每月1300元工资。”但是,郭旭说,因为毕业季,他当了两个月的“月光族”,而且还动用了以前的积蓄。“还好我家在长春市,我吃、住都在家里,平时的生活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否则就要向爸妈求救了。”
家长眼中的毕业季
学生时代最后的“疯狂”,情有可原
长春市民刘女士的儿子小豪开始了毕业季,刘女士也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
因为家在长春市,小浩经常带着同学到家里玩。“看着儿子和同学们在一起那么开心,我也替他高兴。”为此,每次小浩带着同学来家里,刘女士都要准备一大堆好吃的,有时还和老公一起带孩子们去外面“搓一顿”。
与此同时,给小浩的零花钱也增加了。刘女士算了算:“他每隔两天就会跟我要,说同学要聚餐,要一起出去玩,每次我也不多问,直接就给他。”
刘女士说,儿子即将告别学生时代,同学们就要各奔前程,以后再相聚就很难了。“他们在学生时代最后的‘疯狂’,我觉得情有可原,所以,我支持孩子。”
自己的告别,自己承担
相对于刘女士的“支持主义”,孙女士对于儿子在毕业季的开销增大,持保留态度。
孙女士的儿子小张从去年开始就参加了工作,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而且,自从上大学,孙女士就鼓励小张融入社会,做一些兼职工作,自己赚生活费。在孙女士眼中,小张成熟而独立。
“他很少开口向我要钱,即使现在面临毕业,开销比较大,他也仍然自己在承担。”孙女士说,即使儿子现在入不敷出,她也不会破例帮他承担。“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直都很严格,男人,就应该独立,有担当。”她表示,这是儿子自己的告别,所以,应该由他自己走完这段时光。
社会学家谈毕业季
支持适度消费
“只要消费与告别的行为都适度,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学生在毕业季支出倍增的现象,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认为:“现在来看,消费行为更多的是自我选择的过程,有时候消费具有符号意义,这是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
“毕业季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学生们上了四年大学,即将离开,用在毕业季用散伙饭、聚会、毕业旅行等方式,对过去的一段时间进行总结,表达对同学的情谊,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付诚说:“如果家庭有能力支付这种开销的话,包括我个人来讲,会持支持态度,从情理上可以理解这种表达。”
而且,大学生也生活在社会当中,社会中的风气和习惯或多或少对他们产生着影响,“每个人都无法生活在相对独立的环境当中,按社会的一般法则来看待毕业季的消费,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变成一种风气或者时尚的话,就值得思考。”付诚观察到,在大学,有许多农村来的孩子,家庭的经济情况并不太好,所以,在毕业季里,倾注多于平常的金钱来参与毕业活动,进行告别,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就应该适当,不要增加家庭的负担。”
此外,付诚建议,毕业季中,毕业生们不要轮番请客,要适可而止。“只要有一个度,在度的范围内,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超过这个度,就值得商榷。”